多措并举 创新驱动 破解企业用地难瓶颈

发布日期:2017-04-20

        在国家地根紧缩的大背景下,制约企业健康、有序发展的首要问题就是土地问题。土地难题得不到有效破解,企业就不具备从空间上存在的可能。如何破解企业用地难,适应土地管理与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,切实落实国家用地政策,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。
        一、我市企业用地现状与问题分析
        目前,我市共有各类开发区10个,其中国家级开发区2个,省级开发区8个,最大的开发区面积仅有900公顷,最小的面积只有107.33公顷。2013年至2016年,我市城区平均每年建设用地供应总量控制在374.85公顷,其中,商服用地平均52.52公顷,工矿仓储用地平均85.94公顷。开发区创建时面积过小,而后期土地供应总量不足,非常不利于发展规划的编制、实施和基础设施整体配套,规模较大的优势产业项目不能进入园区,影响了开发区的长远发展。企业发展过程中,受土地资源制约,普遍存在用地难问题。主要表现在:
       (一)报件门槛高,用地报批难。组织土地报件必须具备立项、环评、水保、林地等基础性支撑文件。同时,立项难、环评难等困难,也是导致报件报不上去,而被上级主管部门“关门在外”的主要原因。由于前置条件较多,报件门槛高,报件无法报出,或条件不具备,上报速度迟缓,难以及时有效地获得土地批件。
       (二)用地指标少,项目落地难。随着国家土地供应形势吃紧,国家控制总量、地根紧缩,当前全国范围内都面临着用地保障难的问题。每年的建设用地指标,不是按需分配,而是实行总量控制,自上而下逐级下达的建设用地指标严重不足,无法保证企业发展用地。
       (三)后备资源缺,占补平衡难。国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,在耕地保护上“闸门”紧锁。目前,国家提出在新增建设用地报批上实行占补平衡,占一补一,先补后占。占补平衡是今后长期面临的一大难题,占补平衡不了,无法组织报件,企业用地只能付之东流。对我市而言,虽然未开发利用土地较多,有一定的优势,但要将这些优势转变为建设用地,还需要大量的工作和资金投入。
       (四)出让地价高,企业承受难。经济实力的不足,成为企业在土地挂牌出让中难以成功摘牌的又一重要制约因素。面对高额的国有土地挂牌出让价格,大多数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的企业力不从心,无法支付土地价款。即使勉强支付了土地价款,后续的生产经营,也可能因资金的短缺而深受影响。
       (五)闲置土地多,执法处置难。闲置土地处置难,加重了用地的压力。据调查,2016年全市难以处置整改的土地110宗、6191亩,占全市闲置土地的14%。造成这些土地闲置的原因比较复杂,一是一些管理粗放、发展层次较低的企业,集约用地和科学发展的意识淡薄,不能充分利用土地,造成土地闲置;二是农村集体自办实体,圈地现象比较突出,造成土地闲置和破坏;三是有些企业因资金不足,未按合同约定按期开工建设,而造成土地闲置;四是有些因为项目拖欠土地出让金,项目不能实施而造成土地闲置。在处置这些违法违规企业时,政府的工作往往比较被动,困难较大。
         二、解决企业用地难的建议
       (一)腾笼换鸟,盘活存量压增量。一是全面加大执法监管力度。加大对批而未用、用而不足和长期闲置土地的处置力度,坚决制止土地的闲置和浪费行为,及时纠正先上车后买票、先建设后补办等行为,全面提高企业用地集约度。二是积极推进农村迁村并点。通过拆小村、并大村,拆散村、建新村,整合利用农村存量土地资源。通过拆旧建新,节约的旧村建设用地,可以用于企业建设用地,或将新增的耕地面积用于增减挂钩项目建设或占补平衡。
       (二)化零为整,建设园区求集中。积极向上争取政策上的倾斜,把加快工业化和推进城镇化紧密结合起来,实行“两化”联动,共同发展。适当降低园区准入门槛,着力解决企业“进不去”的问题,确保企业顺利进驻园区创业,实现集群式发展。对科技含量高、规模较大,以及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项目,尽可能争取省以上统筹用地指标,缓解用地难的压力。
       (三)勇创新路,拓展空间强保障。面对用地压力,政府和企业应进一步解放思想,优化和调整选址方向。国家对不同地类的审批条件、程序和权限有不同的规定,基本农田必须由国务院审批,其它耕地根据面积数量分别由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审批,审批级别越高,程序越复杂,困难就越大。企业在选址上应尽量避开耕地、林地和园地等国家严管严控的区域,提倡在荒地、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企业建设用地。
       (四)破难解梏,新增耕地换指标。耕地占补平衡难是最大的实际问题。要实现对发展建设用地的有效保障,农地征转也是一条重要途径,但其涉及的土地报件和前置条件较多,对国土部门而言,首要的问题是占补平衡,占一补一要求必须新增耕地,要实现耕地面积的有效增加,可通过土地开发整理来实现,而土地开发整理需要大量资金。建议政府建立土地开发整理财政专户,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和中低产田的改造力度,涉及新增耕地和农房、坟地搬迁的,实行分类统计,进行综合使用。
       (五)以疏堵漏,标准厂房寻出路。建设廉租性工业标准厂房既可以摆脱用地的制约、降低投资成本,又可以减少违法用地、以疏堵漏,真正实现工业集中。2016年北海经济开发区盘活780亩低效用地,建成我市首个标准化厂房,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。因此,应鼓励多建造标准化厂房,特别是功能细分的标准厂房,满足不同企业的需求,寻求解决企业用地难的出路。
       (六)零地挖潜,就地改造转模式。实行零地技改是缓解用地压力的有效途径。通过厂房改建和加层,以及内部土地整理等途径,提高空间利用率和产出率,实行零用地改造。应积极鼓励企业进行零地技改,引导企业用地模式向“空中拓展型”“地下空间开发型”“标准厂房型”“提高容量型”和“闲置土地盘活型”等集约用地模式转变。对一些集约和节约用地的典型,给予适当的奖励。(九三学社滨州市委)